首页
最新资讯
佛教文化
素食护生
禅修生活
本地寺庙
最新佛讯
大事报道
佛学知识
佛学禅话
佛学心理
素食养生
放生护生
禅茶一味
笔歌墨舞
禅修之路
佛缘在线
搜索
佛学智慧
从生命角度看待工作
你要知道,佛陀是怎么看的?佛陀不是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工作,不是从谋生的技能这个角度来看待工作,而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工作啊!所以这样就能够把工作之中出现的大量具体事务,哪怕很小的事情,你都是很恭敬地、很尊重地去做,用尽全力去做,当你是一个尊重的态度的时候,你一定用尽全力去做,智慧就显出来了。 所以只要你信念转了,你的心就转了。你信念转了,这个时候你的能力就被激发出来了。工作...
佛陀教化我们与人相处的最好方式
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们,总有一些不以真诚面对世人,而是戴着一副假面具示人。即使是表面上要好的朋友,其欺骗性,也是防不胜防,更是不能与人好好相处,佛陀教化我们与人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是:慈能予乐悲能拔苦的慈悲。 慈悲心的具体表现就是爱惜物命。没有条件和限制的爱心所产生的福德才是无量无边,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“无缘大慈”与“同体大悲”。用慈悲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与悲伤这才是与人相处最...
杀了人还会有功德,真的吗?
佛陀在因地中,有一世曾为商主,名叫善御。有一次在一条船上,船上有五百个商人入海求宝,同时另有一个性情暴恶的商人也在船上。这个商人意图不轨,想要杀五百商人来谋取其金银珍宝。 有一天,善御商主忽然梦见大海神告诉他,这个贼商要杀五百商人夺取其宝物。他想:“如果告诉那五百商人,他们一定会合力杀了这个贼,将来就会因此下地狱。如果不说,这贼就会杀死五百商人,那怎么办呢?” 善御知道这...
三个故事告诉您应该如何获得财富
钱,当然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的,但是应该如何获得财富?这个问题,学者们在探讨,金融专家在研究,普通百姓也在琢磨,但没有哪个方法能绝对有效。钱财究竟从何而来?让我们来看看佛法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。 佛教主张三世因果——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很吝啬,未曾布施,那么即便今世得到了亿万遗产,也未必有福享用;如果我们在过去世多行布施、广结善缘,那么即便今世出生于贫困之...
和佛结一个美好的缘
当佛和弟子阿难进入舍卫城行乞时,目睹一位贫困的老母站在路边。阿难禀告佛说:“这个人值得怜悯,佛非救她不可。” 佛告诉阿难说:“佛跟这个人没有缘。” 阿难说:“佛走过去靠近她,她若看见佛的卓越姿态和光明,大概会起欢喜心,借此产生因缘才对。” 果然,当佛走去靠近她时,她转过身子,背向着佛。无论佛从东南西北哪一面走近,她都会马上转过身子背对着佛。佛从下方抬头仰视,她就往上看;...
什么样的工作态度才能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成长?
在这世间上,很少人可以完全不工作,大部分的人,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,也有很多人甚至视工作为生命。对守成的人来说,工作只是生计;对有抱负的人,视工作为学习;对有企图心、懂得规划者而言,工作则是理想的实现。同样是工作,什么样的态度,才能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成长?以下四点供大家参考: 第一、建设诚实伦理的态度: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能立足,最先要学习的,就是“伦理”观念。有家庭伦...
小举动大布施
法布施为一切布施之首。说我也不能讲经,不会说法,念句阿弥陀佛总可以吧?我想每一位道友都会吧?现在夏天了,虫子,蚂蚁,路上到处有各种虫类。你见到给它念一句阿弥陀佛,这叫法布施!不要产生了分别心执着心。你见到一切众生,只要它有神识的,你给它念一句阿弥陀佛。咱们看到很多道友,见到一些众生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它只要一闻到这声音,给它种下善根去了。这个功德无量。这也叫不住色声布施。 ...
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“烧高香”
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,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,与此同时。由于文化与信仰的缺失,人类内心的迷茫亦越发困重。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,面对人生与内心的烦恼痛苦,很多人无法自行排解疏导,于是便产生了很多“急来抱佛脚”的盲目信仰。与此信仰相应,大多数人进入寺院道观,为了求得内心安宁,在烧香礼佛时,受到无良商家的引诱甚至是暗示性的恐吓,益发追求“烧高香”。 因此,当前流行的“烧高香”...
你的气场有多大?
一个人的观念,信仰,生活环境, 呼吸,饮食,作息、睡眠等等 都会影响他的气场, 这些气场慢慢会形成气质, 并影响运气和命运。 我们可以通过如理的发愿、作意 培养正能量、积极的气场, 从而改变提升自己,利益他人。 人的气场是看不见的,但这种力量是巨大的,就像万有引力一样,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这种气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你的人生,这种气场是怎么形成的? 你的观念,你的信...
如何使烦恼通过实践变成智慧?
佛说,当一个人开始懂得过心灵的生活,这个人离道很近了;当一个人还是贪着于物质生活沉醉于其中的时候呢?这个人离道尚远。所以我们要从纷扰的世界之中转过身来觉照自己的心。 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就是要能够时时保持觉照、醒悟,并且任何时候要用一种觉醒的观点我们就能够真正醒悟。不是生活的苦难、压力使我们不快乐,不是配偶、老板、儿女使我们不快乐,而是我们自己的成见、恐惧和对生活的贪瞋习性反应使我们不...
人的所作所为如“影之随身,响之应声”
有一段时间,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游行弘化。当时有一位天王的太子,名叫辟罗。一日,他从天上飞到祇洹精舍,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后,合掌问佛:“这世间的人都在追求衣服、饮食、七宝、欲乐、官爵、国土,是否有珍宝反过来追逐人们呢?”世尊赞叹辟罗王子:“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,确实有国土、珍宝、欲乐追逐人们的情形。” 辟罗太子又问:“称人心愿、圆满如意的因缘,时时随逐于人,是什么意思呢?”...
用心看清人生真谛
当一件件衣服被我捞到盛清水的桶里之后,原先的那个桶,一眼望去,全都是洗衣粉的泡沫。 是因为那些泡沫太漂亮?还是下意识里一些连自己也没觉察到的原因?我开始玩弄那些泡沫——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,这似乎显得有些可笑而又奢侈,毕竟过了玩泡沫的年龄。那些泡泡在灯光的映射之下,个个都有七彩的光环,看起来实在是非常的漂亮,把手放进去,是一种温而软的感觉——因为有了这种温软的感觉,我就不太把洗衣服当苦差事...
什么是无情者?
什么是无情?第一重意思就是指,当你的心被功利计算充满了、心被物化了,心就没有力量,这个时候就是无情者。 有很多人说我什么都不信,但是其实他信钱;他说他什么信仰都没有,但是他其实信仰一种宗教,什么教?拜物教——就天天去追逐这些财物;似乎什么都不敬畏,但是其实他还是敬畏权力。这种就是无情者,这种就是曾子所说的无情者。 第二重意思是指不能够懂得大家都是生命能量的化现,大家都是明德的化...
对治烦恼,这样来观照!
人,往往只看到别人,看不到自己。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,因此产生烦恼。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,常常自我反省、自我健全,修持“五停心”,就能对治烦恼了。 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: 一、 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?就是“爱”,有爱就有贪心。假如你有不净观,就能减低贪念。 比方说:贪图金钱,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犯罪;迷恋爱情,爱情会带给你负担、烦恼;你有美貌,...
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做一个“强者”,可曾想过“强”是什么?
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做一个「强者」,可曾想过「强」是什么? 钢铁强,但是烈火可以熔化它。 猛火强,但是大水可以熄灭它。 洪水强,但是太阳可以蒸发它。 太阳强,但是云层可以遮蔽它。 乌云强,但是狂风可以吹散它。 暴风强,但是高山可以抵挡它。 高山强,但是登山者能征服它。 征服强,但是死亡永远威胁它。 死亡强,但是修行者能克服它。 所以,有信仰的人是强者,他可以凭...
你所坚持的究竟是原则,还是自己的偏见?
待人处世的过程中,“坚持原则”本来很正常,问题是:你所坚持的究竟是原则?还是自己的偏见? 如果任何事都坚持自己想法才是对的,坚持要用自己的做法,只管自己,别人的建议和商量,都不愿接受,也不愿意为任何人改变,不替别人设身处地着想,到最后可能于人于事都会造成伤害。你以为这是坚持“原则”,其实不是!你所坚持的,不过是个人的偏见,这就是“我执”。 坚持原则,是指自己所坚持的,也会...
做人就要从小事做起
佛语: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说的就是做人不要放弃任何细小的好事而不做,而却认为一点点坏事不对自己有什么影响,做了就做了。其实任何重大的事件、任何极为庄严的功德、任何极为宏伟的殿堂,都是由一桩一桩小事组成,一个一个零件组成,一椽一瓦组成,因为离开了小事,就没有大事。 “一滴水,能够折射出整个太阳。”一件“大事”都是由许多件微不足道的“小事”组成的。日常工作和生活...
靠利他之心真的能够经营好企业吗?
在这个宇宙间,常吹着一股“他力之风”,它推动森罗万象、一切事物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。然而,如果一味地强调“我呀我的”,在用“利己之心”扬起的风帆上,因为布满了孔洞,任凭“他力之风”如何吹刮,那风都从孔洞中穿过,无论风帆升得多高航船也不会前行。与此相反,如果用“利他之心”扬起风帆,就能饱受他力之风的恩惠,一帆风顺,在茫茫大海中破浪疾驰。日航重建的奇迹般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个道理。我在日航...
睡眠质量不好的快进来看看!
吃饭时吃饭,睡觉时睡觉’是修行的态度,也是生活的态度。生活就是修行。提到‘禅修’,很多人当它是神秘主义,或者像印度的瑜伽一样,要盘坐、练气,收摄身心。其实,禅是不拘形式的,禅就在日常生活中,所以‘吃’与‘睡’都是修行。 但在忙碌的现代,很多人该吃的时候不吃,忙著开会、聊天、看报告,就算边看边吃,也是食不知味。该睡觉的时候又是胡思乱想,还放不下白天的事,担心明天的事,大脑无法停下来,...
六种不同形式的学佛人,你属于哪一种?
虽然都是佛学路上的同道师兄,但学佛的心态各有不同,本文罗列了六种不同形式的学佛人,对比一下,看看你是哪一种呢? 近佛人 一些人,并没有皈依,也并不是很了解佛教的义理,但是并不反感佛教,不排斥,相信佛教能够给人带来解脱,觉得佛像很庄严。 有的因为父母是佛教徒,因此很自然的传承父母之教,是一种文化的继承。 求佛人 有的人知道佛教很伟大,认为理所当然的佛祖应该会帮人的忙,因此平时虽...
1 / 56
2 / 56
3 / 56
4 / 56
5 / 56
6 / 56
7 / 56
8 / 56
9 / 56
10/ 56
11/ 56
12/ 56
13/ 56
14/ 56
15/ 56
16/ 56
17/ 56
18/ 56
19/ 56
20/ 56
21/ 56
22/ 56
23/ 56
24/ 56
25/ 56
26/ 56
27/ 56
28/ 56
29/ 56
30/ 56
31/ 56
32/ 56
33/ 56
34/ 56
35/ 56
36/ 56
37/ 56
38/ 56
39/ 56
40/ 56
41/ 56
42/ 56
43/ 56
44/ 56
45/ 56
46/ 56
47/ 56
48/ 56
49/ 56
50/ 56
51/ 56
52/ 56
53/ 56
54/ 56
55/ 56
56/ 56
1
/ 56